12月26日,2023信用北京暨第九届信用中关村论坛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成功召开,企研行(北京)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登立先生受邀参加了“创新信用监管,激发市场活力”圆桌对话。
圆桌对话:创新信用监管,激发市场活力
谈到作为第三方机构如何理解“信用监管”和“创新信用监管”?陈总结合自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实践说,在放管服的政策之下,信用监管已经成为主管部门服务市场主体的基本方式,从2019年国办发35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行各业都全面推进信用监管,那么信用监管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呢?回顾与总结一下,他认为信用监管的“四大基本要素”不可或缺:
一是企业信用信息充分共享和依法依规充分公开,这是信用监管的数据基础;二是大数据监管,这是信用监管的基本工具,没有大数据谈信用监管可能会出现“挂一漏万”的情况,也会出现“选择性执法”的情况;三是分级分类监管,这是信用监管的基本策略,典型的抓重点,以先进带后进;四是大幅提升失信成本,这是外部压力,没有成本压力是不足以改变企业的行为逻辑。上述四个基本要素形成信用监管完整的逻辑闭环。
显然,“信息披露、充分公开、大数据”是数字化时代信用监管的基础和核心,使信用监管成为可能。那么在信用监管常态化、全面化的情况下,如何创新信用监管?不仅仅是应用场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监管手段和监管技术的创新,既然信用监管是基于信息充分公开,那么推动“信用+ESG”也许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针对ESG治理将如何有效推动信用监管,陈总结合企研行公司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共同制定了《电子信息企业环境、责任和公司治理(ESG)报告编制指南》团体标准,谈了ESG与创新信用监管的关系,他认为:
ESG治理不仅仅是思潮,更是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一种时代发展趋势,就像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工业时代推崇的科学管理思想一样,只不过ESG是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企业治理方式。
他说,自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科菲安南2004年在全球契约峰会上提出以来,ESG治理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与行动,从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代表的思想界到签署“全球负责任投资”的企业界,从发达资本主义到中国特色新时代,从个别的企业案例到全球的公共政策,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陈总跟大家分享了一个数字,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自2006年成立以来,截至2023年12月25日,共有5362家签约机构,管理的资产总规模达到121.3万亿美元,包括中国的140家机构,形成了强大的资本力量,在“双碳”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这些资本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今年以来,我们大家都已经感受到了资本的力量吧。
面对火热的ESG,绝大多数的企业既不知道是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做,既怕错过,又怕做错。陈总说,其实ESG也没有那么复杂,企业可以把ESG报告理解成另外一种形式的“资产负债表”,只不过这张表公布的是企业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的措施和绩效。
陈总指出,ESG是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成效的“自主性披露”,按照规范性的披露准则,本质上就是“公开与透明”,接受利益相关方的评判,这样的信息是不是和信用监管强调的企业“信用信息”公开与共享有异曲同工之妙,相信对创新信用监管将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针对信促会ESG专委会在推动ESG治理,及其在“创新信用监管,激发主体活力”方面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陈总认为,作为信用监管的创新,应该鼓励企业ESG信息披露或者ESG报告,并逐步将其作为企业的规定动作,就像每家企业必须定时向税务部门提交财务报表一样,更加有利于信用监管,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上市公司、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重点企业,不能等到这些企业某一天在某一个监管范围的“爆雷”,需要、并且可以从ESG信息披露中“提前预判”。
陈总认为,中关村信促会信用ESG专委会的成立恰逢其时,ESG专委会在服务企业ESG方面可以发挥其自身的价值,比如通过广泛的培训来强化企业对ESG的正确认知、参与相关标准的制订、对ESG专业人才的培训等等,大有可为。
陈总分享ESG治理与创新信用监管
信用中关村论坛素有信用建设风向标之称,深受各界关注,至今已经举办九届,今年论坛主题是“创新融合与协同发展”。与会领导、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信用体系建设新要求和信用发展的新机遇畅所欲言,同时结合国务院《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中“探索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评价标准任务”进行深入探讨,合力推进信用监管效能提升、营商环境优化、京津冀晋信用协同与区域信用融合发展,凝心聚力共谋信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